[辖市区教育进行时]天宁区小学生网上开微店

当前位置:主页 > 特色课程 >
发布日期: 2015年11月17日 发布人: admin

     11月9日中午,博爱小学食堂,一场美食“倾心之恋”如火如荼地展开。这是本学期五年级的生命课程“学做饭”之《暖心小便当》的展示现场。校方希望,孩子们以做饭为基础,为父母学做一份“暖心小便当”,体验父母为自己准备便当时的那份用心,乐于对父母表达自己的爱。
    这是天宁区课改的一个缩影。近几年来,该区教育文体局致力于特色课程建设,将学生对课程的现实需要和未来需要相结合,把基础课程和选择性学习有机关联,使学生由学习课程转变为享受课程。
   
    融入创新、创造元素——小学生开微店,还有客户要“私人定制”
    【剪影】

    虹景小学2009年起致力于“STEAM”课程的开发,带领孩子们进入创客时代。小创客们发明了“会说话的花”、“会唱歌的水杯”等作品。
    本学期,小创客们还开了微店——红领巾创业中心,出售3D打印的花盆、牙刷架、钥匙扣、挂件等。据了解,半个学期,销售额千余元,还有客户要求“私人定制”。校方称,经营不是最终目的,因为很多都是低于成本出售的,主要是让孩子体会到创造的价值,因为,从设计到经营,都是孩子们亲力亲为。而创业中心的设计团队很壮大,达200多人。
    【描述】
    近五年多,天宁区教育文体局不断创生机制,让学校和老师在教育实践中,本着起步于“精英”,普惠于“学生”的滚雪球式的推进方式,师生共同创生出“有意思”的课程,并在实践过程中让“有意思”的课程变得“有意义”。
    除了虹景小学的“STEAM”课程,解放路小学的头奥普惠课程、青龙实验小学科技课程、焦溪小学的国际数棋课程,都融入了创新、创造的元素,让孩子玩出情趣,玩出智慧。
   
    打造学科融合——二年级的“水果”主题课,各学科都在上
    【剪影】

    金秋十月,博爱教育集团二年级开设了《水果课程》。开放式主题课程以跨界思维引领孩子们走进生活。
    音乐课上,随着《水果魔法棒》欢快的节奏,孩子们变身水果精灵,跳着原创舞蹈,陶醉其中。美术课上,孩子们玩起了“水果连连看”,软陶经搓、捏、压、刻,成为小巧精致的各色水果,并串成水果项链。《开水果店》一课,同学们为自己的水果打广告,“售货员”为“顾客”称水果,付钱找零……   
    【描述】
    随着课改不断深入,天宁区许多学校对课程进行了整体架构和创生。
    博爱教育集团整体架构学校课程体系,绘制了“一体三核”的课程图谱。“一体”指博爱课程整体系,“三核”指基础课程、拓展课程、活动课程(含主题课程、生命课程)有效整合。
    2014年起,局小教育集团整体设计出了适合于当下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,创生“成长节律课程”。它包含学科课程、融合课程、广域课程三大课程类型。学校通过国家级课程的校本化实施,“挤出”时间和空间实施融合课程和广域课程。
    清凉小学等学校也基于全课程研究,撬动了整个学校的课程变革。

 

   
    引入民俗课程—— 孩子们在校园食堂做起了糍团
    【剪影】
    “糍团蒸好啦!”随着一锅锅热腾腾的糍团出炉,雕庄中心小学整个食堂都弥漫着浓浓的糯香。大家做着,笑着,一曲朴实的民俗劳动号子在雕庄小学的食堂回荡了起来。“十月朝,品糍团”,此时的雕中心小学俨然成为了名副其实的“民俗欢乐园”。
    雕庄中心小学有超过80%的学生为外地来常务工子女,不同的文化背景,不一样的生活习俗,让每个孩子的身上都带着独特的民俗文化烙印。2011年起,该校的民俗文化课程,就是在帮助、引领这部分孩子将家乡和异乡的民俗风情有效对接、比较取舍。学校通过课程丰富学生个体独特体验,让孩子们既“入乡随俗”,又“移风易俗”,和谐融入雕庄这个第二故乡,获得生命成长的快乐。
    【描述】
 在天宁区,朝阳二小、丽华三小等校,进一步挖掘和整合社区资源,以特色项目“民俗研究”为载体,以民俗读本为序列搭建课程实施框架,以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实施为基本方式,关注“民俗节演”、“游艺民俗”、“饮食文化”、“民风乡情”四个情境化实施下的学生能力发展;以民俗社团、创艺节活动开展为补充,让孩子历经耳濡目染,在真实可感的民俗体验中成长。     金东旭 张钧泽 毛翠娥

打印】 【关闭

苏ICP备15046661号-1

常州日报社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