数字化环境下,北环路小学课堂模式改变

当前位置:主页 > 特色课程 >
发布日期: 2015年12月22日 发布人: admin
      
  
     这是北环路小学四年级上周三的一堂语文课。语文老师顾燕茹,带着孩子们一起学习了《李时珍夜宿古寺》一课。有别于传统课堂,学生人手一台平板电脑。
    课堂上,顾老师拓展了李时珍的生平,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多味药方,补充了《本草纲目》编写中的一些轶事,以及后人对这部医学巨著的评价。而这些,她都提前录入平板电脑里,学生打开即一目了然。其间,她设计了任务单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,而“李时珍编写医书到底苦不苦”的辩题,则将课堂氛围推向高潮,学生通过平板上呈现的一则则小故事展开舌辩。
    这样的课堂,现在北环路小学已是常态。2012年,该校尝试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,即学生带着平板电脑进教室。一开始,在三年级语文、数学两门学科试点,第二年增加了五年级,去年则在二——六年级中全面推行。校长王自欣表示,一年级主要是培养孩子的各种习惯,所以暂不实施。
    北环路小学外来工子弟占到近60%,王校长说,信息化社会的到来,希望我们将每一个孩子培养成信息技术使用的原住民。这就对校园学习提出新要求——不拘泥于课本和教室。为此,校方斥资购买了600台平板电脑。
    数字化环境下的校园,不仅知识点的广度、深度有所增加,更重要的是学习模式的转变——学生真正成了主角。顾燕茹老师说,数字化环境的创设,将每个学生个体紧密相连成一张巨大的学习网。课前预习阶段,学生依据教师布置的预习单,通过网络开展自主性学习。课堂形式小组合作交流为主,老师只是作为一名“向导”,并根据学生在平台上的即时反应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。而一堂课结束,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终止。顾老师举例,学完语文实践活动《水》一课后,她设计了这样的任务单:请学生小组合作去调查一下周边的水污染情况,设计一份水污染调查报告,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,并把成果上传到班级网站。这样的课后任务动手又动脑,不仅没有成为学生的负担,反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。沙可老师则用“四个更”来阐述信息技术介入课堂的效用:课前预习更有效,复习检测更便捷,学习资源更丰富,课后拓展更有效。
    信息化进校园是否受欢迎?学生最有发言权。六(1)班学生吴亚萍说,自从学习用上了平板电脑,同学们学习热情高涨。尤其是课堂氛围可活跃了,平板上设有“讨论版”版块,每个人有什么想法,都能即时呈现,一些平时沉默寡言的同学,也勇于发言,自信心得到了提升。而且,老师将一些资料存档到平台上,课堂上未能及时消化的,课后还能登陆平台巩固。 毛翠娥 文摄
打印】 【关闭

苏ICP备15046661号-1

常州日报社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