赓续劳动精神,武进打造劳动教育新样态

当前位置:主页 > 特色课程 >
发布日期: 2021年10月21日 发布人: admin

毛翠娥 朱建红

金秋十月,稻谷饱满,瓜果飘香。11日,在武进区前黄镇首届“稻米文化节”上,前黄中心小学、寨桥小学、寨桥初中的学生代表们,通过绘画、插花、美食义卖,体味劳动的艰辛和丰收的喜悦。

记者从武进区教育局了解到,2018年以来,全区中小学通过打造完善的劳动课程、开展丰富的社团活动、统筹便捷的社会资源等方式,深入推动劳动教育。该区还将开展劳动教育示范校评选,表彰优秀老师和学生,在全区范围内形成普遍重视劳动实践教育、学生常态参与劳动实践的浓厚氛围。
 

优化课程建设 深化劳动教育内涵

自深入开展劳动教育以来,武进各中小学、幼儿园积极打造主题活动场,构建生态新课程。

大蒜、薄荷、吊兰、草莓……各式蔬果成就了武进实验小学分校每个班级与众不同的的蔬果阳台。“劳动教育不是单纯的体力劳动,我们通过开发‘种植+’课程,让学生动手又动脑。”校长霍晓玲介绍,学校将种植与各学科进行跨学科统整,并将课程主题化、系统化实施。低年级语文课串起绘本、科普、童书、诗歌形成植物系列主题阅读,让学生体验种植与阅读相结合带来的乐趣;中年级整合语文、科学学科,引导学生观察并写下蔬果的生长日记;五年级学习“统计”,孩子们在数学老师的带领下种植大蒜并测量统计,让原本理性的章节变得趣味盎然。

星河实验小学校园内有个“星星农场”,学校通过“进阶式劳动课程群”的建构与实践,设计“我与小苗共成长”主题课程,以“劳动教育+成长教育”的方式展开,涵盖科学技术、工程、艺术、数学多领域融合。“学生在常态化生产性劳动实践中,感受生命成长的艰辛历程,感怀农民种植的不易, 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。”副校长姚君丹说。

 

开展社团活动,丰富劳动教育途径

周四下午4:40-5:40,洛阳初中课后服务第一时段,20多名农耕社团的学生来到校园“阳光农场”。新学期播下的青菜、白菜、番薯种子已破土而出,孩子们每周锄草、浇水、养护。“农耕体验让我掌握了不少新技能。”八(7)班的熊锦博同学七年级就加入农耕社团,一年多的“小农夫”体验让他成就感满满,“回到老家后,还帮爷爷下地施肥呢。”

 

指导老师陆平介绍,农耕社团开设于2019年,虽是新社团却备受学生欢迎,每次纳新分分钟报满。社团每学期开展10多次的主题活动,晴天进行果蔬种植、农耕体验,雨天前往农耕文化馆活动,馆内由农耕文化实物区和民俗文化演绎区组成,学生深入了解农耕文明进程、农民生活演变。

在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部分学生手下,常州新运河上的11座代表性桥梁,有了完美“复刻”版。他们利用胶水、雪糕棒、ABS塑料板材等工具,将龙城大桥、钟楼大桥、东方大桥进行了等比例还原。“搭建桥梁模型是一个综合项目,整个过程涉及通用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:技术意识、工程思维、创新设计、物化能力等方方面面。这样的通用技术活动,不仅引导学生关注家乡,还让他们在动手过程中感受创造性劳动的快乐。”省前中课程教学处处长郝干伟说。

 

统筹社会资源,家校共育劳动新模式

整合家校社资源,向校外积极拓展,为学生劳动教育提供更优渥的条件。去年下学期开始,在武进区教育局的统一部署下,全区初、高中将劳技实践、通用技术课开到了太湖湾劳动教育基地。

相关负责人介绍,两天半的实践体验采用半军事化管理,智创未来、非常打印、烙画、堆花团子16门课程涵盖科创、生活、非遗等类别,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。

秉承“自己的事情自己做、不会的事情学着做”的教育原则,武进区机关幼儿园根据每个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特点和成长需要,制定生活能力发展目标,开展各种实践。“仪表整理小明星”“自主用餐小达人”“值日服务小模范”等活动的开展,有效提升了幼儿自理意识和自理能力,培养生活好习惯。该园还强化家园纽带,倡议幼儿园每天参与家庭劳动,完成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。副园长戚清波表示,劳动教育课程倡导教育与生活相融,打破学校壁垒,教育延伸家庭,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。


打印】 【关闭

苏ICP备15046661号-1

常州日报社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