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爸妈使出“72计”和娃斗智斗勇

当前位置:主页 > 乐学新闻 >
发布日期: 2021年08月12日 发布人: admin

 

“神兽出笼,这个假期,多半又和手机、iPad相爱相杀了。”暑假伊始,晚报家长群就有家长担心手机、游戏占据了娃的假期。

孩子“蜗居”在家的长假里,为了让娃放下手机、远离游戏,不少爸妈上演了与孩子“争夺”手机、iPad等电子产品的“大战”,限制网速,制定合约,有的甚至要搬家……下面几个故事,里面可能就有你们家的影子。
 

招数一 限制充电频率

果果即将升初三,3年前的暑假有了属于自己的智能手机。为了控制果果过多使用手机,母女俩约定:手机充电线由笑妈保管,两天充一次电。

规则制定后严格执行。果果不玩游戏,偶有时间就在手机上听歌、聊QQ,有时也听英语音频,手机充电前基本是断电关机状态。“我们不多加干涉,她有充分的权利自我掌握手机使用时间。”果妈说,女儿的自我管理能力还不错,观察下来并没有沉迷于手机。
 

招数二 亲子制定激励法则

和儿子的手机“争夺战”,让高中生家长张女士伤透脑筋。她说,儿子在手机上玩游戏、刷视频、K歌,偶尔的放松她能接受,但他自控力较差,多以手机被没收收场。令孙女士哭笑不得的是,儿子总能想法设法“变”出手机来,“翻出家里的旧手机,同学凑钱网上淘二手机,大家轮流使用。”

张女士说,暑假期间,儿子基本处于“无电子产品”状态:手机由她保管,上网课用她的办公电脑。一段时间后,小朋友有些闷闷不乐,说暑期成绩上升了,老母亲之前承诺的“可以玩会手机”的奖励却没兑现。

“我觉得硬碰硬也没结果,就协商了手机使用方式。”张女士说,两人共同制定暑期阶段性学习目标,达标一周可以玩手机2.5个小时,若离目标分差3分,减1小时,差5分,就没得玩。为不让儿子反悔,张女士录下音频为证。

有目标才有动力。这两周,儿子学习劲头更足了,超额完成学习任务,多“赚”了一个小时的手机使用时间。“他说攒到国庆长假期间一并使用。”张女士笑称,手机有时也是缓解亲子关系的调和剂。
 

招数三 和老人分开住

新初一学生宸宸从小鬼灵精怪,爱打游戏,母子俩经常上演“猫捉老鼠”的戏码。“此前,iPad无论藏在何处,都能被他翻到,设置的密码也都被他破解了。”宸妈有点无辙。

每次假期前,宸宸都要写下保证书:每天完成学习任务后再玩半小时游戏。问题是,他经常做不到。宸妈说,他们现和老人一起住,儿子会见缝插针地和外公、外婆撒娇要手机玩,老人被他“哄”得团团转。

“他不敢问我拿手机。”宸妈说,为了远离游戏,她决定尽快和老人分开住,本月中旬搬家,“新家装修特意没装电视,减少干扰。”
 

招数四 控制娱乐时间

在对待“手机使用”上,初二家长徐女士的意见是“堵不如疏”。她和儿子小华约定:暑期中,一天玩两回游戏,一次不超过1小时,若违规,取消第二天的娱乐资格。

徐女士说,暑假至今,儿子挺遵守规则,一来他比较有“契约”精神,二来游戏网站对于未成年人玩游戏限制了时间,“手机用他本人信息注册的,想多玩会,不可能。”偶尔,小华会申请延时三五分钟,因为突然下线会影响到队员,徐女士认为这理由有道理,就同意了。

小升初,小华“摇”中某民办初中,入学初有些不适应,成绩下滑。徐女士一着急就没收他的手机并删了游戏,遭到儿子的消极抵抗,母子俩陷入“冷战”期。“后来我想通了,成绩下降有多方面因素,不能全部归结于手机和游戏,就像突然间清空我的淘宝购物车,也会引发我的不适。”徐女士找机会将手机还给儿子,强调了玩游戏的时间和规则,希望他学会自主管理。令她欣慰的是,入学“磨合期”过后,小朋友成绩直线上升。毛翠娥


打印】 【关闭

苏ICP备15046661号-1

常州日报社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