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动发展 聚力赋能 循环慈善

当前位置:主页 > 乐学新闻 >
发布日期: 2021年08月26日 发布人: admin

 

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,全市教育系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,持续加强学生资助管理,不断提高精准资助水平,为“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”提供了坚实保障。2020年,全市财政投入助学资金逾2.99亿元,惠及学生54万余人次;学校奖助和社会捐助共计1099万余元,惠及学生1.6万余人次;市教育局发放抗疫专项补助154.07万元,惠及困难家庭学生1.5万余人次。

 

应知尽知,多元宣传暖人心

政策落实,宣传先行。我市一贯重视资助政策宣传工作,形成了有序、多元、充分的常态化宣传机制,实现了资助政策和资助成效宣传范围“横向到边,纵向到底”的全覆盖样态。

注重突出资助宣传重点。突出重点内容,加大对资助范围、资助标准、资助程序等重点政策内容的宣传,确保国家资助政策家喻户晓;突出重点成效,大力宣传贯彻落实国家资助政策的重大举措和主要成效,增强资助获得感;突出重点导向,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,坚持以助润心、以助励志的鲜明导向,积极宣传资助育人典型案例,激发学生坚定信念、担当作为的时代精神。

构建多元有序资助宣传网络。构建时间网,及时把握招生、开学、毕业等关键时间节点,有计划、有重点、有针对性地加强资助政策宣传,实现政策知晓全覆盖;构建空间网,紧盯家、校、社三个重要层面,针对不同场所及受众,多渠道、多角度、多形式开展资助宣传,实现政策知晓全方位;构建工作网,着力整合队伍资源,组建由资助工作者、受助学生及其家长、社会热心志愿者等为主力军的宣传队伍,通过告家长书、教育发布等形式,常态化开展资助宣传,实现政策知晓全过程。

打造全媒体全覆盖宣传阵地。我市充分发挥报纸、电视等传统媒体作用,积极运用网络平台等新兴媒体,汇聚多方力量扩大宣传阵地,构建广覆盖、高效率的资助信息传播体系。近年来,在《常州日报》《常州晚报》上持续开设专版集中宣传学生资助政策和成效;“常州日报”“常州教育发布”等微信公众号成为资助宣传重要阵地。 2021年,我市组织各校随录取或入学通知书寄送资助政策宣传册,并走进市基础教育招生咨询会现场、全市普法宣教活动现场等,设立专席提供面对面资助政策现场咨询服务。

 

需助尽助,数据赋能保民生

我市一贯重视积极汇聚多方力量,主动收集运用大数据,不仅确保重点保障对象应助尽助,而且实现相对困难家庭学生需助尽助。

丰富信息采集渠道,拓宽应助需助范围。2019年春学期起,借助全国和省资助系统,在获取省级标准以上的建档立卡等五类特殊困难学生信息后,主动联合民政等有关部门,精确掌握我市标准下的一般贫困建档立卡户子女、困境儿童、低保边缘家庭和特困职工家庭子女就读信息,拓宽应助范围。此外,因父母离异或去世、家人罹患重病或残疾、家庭遭受突发事件或自然灾害、优抚军警子女等家庭经济相对困难的实际需助学生,也可通过困难认定后进行申助,确保应助需助学生“一个不少,一户不落”。

分析反馈数据,提高精准资助水平。定期比对实际资助明细和各类应助学生名单,形成各校应助尽助比例,并将其纳入各校学生资助规范管理工作年检,进一步完善精准资助监督体系,确保重点保障对象及时精准获助。我市对就读基础教育学段的随迁人员子女始终坚持“同城同待遇”。近年来,随迁人员子女获助人数占全市总资助人数的比例逐年攀升,目前已超过本地户籍学生获助总人数。以查核建档立卡等特困对象受助情况为契机,对全市新市民小学进行2019年春学期以来学生资助政策落实情况,开展专项检查和工作指导,并在教育系统反馈检查结果、督促自纠整改。在多元有序开展资助宣传、充分运用大数据赋能助力下,全市近年来接受国家资助的学生人次增幅显著,在2019年较2018提增20%的基础上,2020年较2019再提增36%,实现了需助尽助。

 

聚力尽心,循环慈善促发展

在学生资助工作团队多年扎实工作积累的基础上,近年来,经市资助中心整体设计、不断完善的社会可参助项目,一经推出即可得到社会各界积极响应,参助队伍不断壮大,惠及困难家庭学生范围不断扩大,已逐步覆盖到全市各学段。其中牵手成长计划、阳光助学爱心行动、爱心救助罹患大病学生、“爱在后备箱”闲置物品义卖助学、义演募款助学、助力乌恰--筑梦奖学金等项目,已成为我市公益项目品牌,多年来聚沙成塔已形成可观规模。

作为发展型学生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,阳光助学爱心行动、牵手成长计划等公益项目每次助学育人活动均精选主题,一方面现场活动设置榜样励志、成长展示、温暖寄语、互动传递、爱心读本漂流等环节,让受助学生们感受社会温暖的同时,引导他们乐观进取、自强自立、共同参与帮助身边有困难的人;另一方面联合爱心企业和活动承办校搭好社会实践平台,协调提供勤工助学和公益服务岗位,鼓励孩子们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,培育感恩奉献意识。近年来,每年都有多位曾获助的学生主动联系资助中心,积极要求参与助学,希望继续把爱心善行传递下去,“循环慈善”已渐渐蔚然成风。

今后,我市将在进一步规范推进常规工作、加强多元化宣传和信息化建设、拓展社会力量参助等基础上,主动服务,把立德树人融入资助全过程,不断增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获得感,继续提高精准资助水平,全力推动我市学生资助工作迈上新台阶。

 

打印】 【关闭

苏ICP备15046661号-1

常州日报社版权所有